
“中國攝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計劃”:觀念篇
“中國攝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計劃” 是大理國際影會十年初心結出的碩果,也是中國攝影藝術繁榮發(fā)展的必然結果。該項目選擇了 100 位國內外具收藏價值、具潛力的攝影家,挑選定制其一幅代表作品,在構筑中國當代攝影史豐富全貌的同時,打造了一個立足于當代攝影收藏的經典案例。
此收藏計劃將第一次以全套作品聯(lián)合展出的形式落地第九屆大理國際影會。9 月末,在大理石空博物館展區(qū),觀眾們可以感受到經典的魅力與震撼。
未來,“百人百幅” 將繼續(xù)以全國巡展的形式落地更多城市,和當?shù)氐奈幕瘹赓|、生活形態(tài)相融合,真正地以藝術的包容性點亮生活、沉淀價值,同時也是以影像之美回饋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。
“百人百幅” 共分為 4 個篇章:人文篇,觀念篇,肖像篇和風景篇,從多個維度展示了當下的影像藝術生態(tài)。
下面為您呈現(xiàn)觀念篇的部分精彩作品。

作品簡介:
作品取自山西古村落中的明代壁畫,為《三國演義》第 54 回:劉備甘露寺招親的故事。壁畫背景斑駁的墻壁攝于甘露寺所在的江蘇鎮(zhèn)江歷史遺跡。提款為:甘露寺內龍配風、洞房門外劍攜槍。
古代壁畫、攝影、書法、手工宣紙等多種藝術方式的巧妙融合,讓作品既留存?zhèn)鹘y(tǒng)文化,也煥發(fā)出新的藝術生機。

作品簡介:
這幅數(shù)碼作品以南宋畫家夏圭的《雪溪放牧圖》為藍本,利用數(shù)字手段拼接而成。
畫面中晴空草坡,綠地溪流,水石清瑟,大樹數(shù)株,傍立溪邊。一戴笠童子,牽一水牛,上岸前行,寧靜而安詳。但構成畫面的素材是用 “防塵布” 覆蓋的建筑垃圾。
作品意在運用傳統(tǒng)中國繪畫的形式表現(xiàn)當代中國的面貌,中國在不斷發(fā)展的同時,不斷有東西產生也有東西在消失。

作品簡介:
在作品之中,藝術家通過柔和純凈的光影,美好的色彩,講述了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。
畫面既像是一場超現(xiàn)實的夢境,又像是表達一種理想化的期待。他用影像藝術托住了可能會消失的理想,并為它們在夢境之上,打造了一個伊甸園。

作品簡介:
這組作品融合了水墨與攝影,是傳統(tǒng)暗房與數(shù)字暗房的新實驗。畫面拍攝于月下的太行山谷,是作者用現(xiàn)代語言與古典藝術對話之作。
在這樣的創(chuàng)新與嘗試之下,我們看到了凝滯的畫面之后無盡的寫意與綿延。在每一道肌理之下,即是藝術語言的碰撞,也是觀念的投射。

作品簡介:
在這個時代,科技的飛速進步讓人們對未來有了很多期許和猜測,但世界還有很多扇未知的門,正等待著人類去發(fā)現(xiàn)。
攝影師對光影和色彩有著極強的掌控力,在一片白色之中,結合點、線面與人物肢體,打造出了極具層次的空間感和未來科技感。

作品簡介:
作品取材于自然的山水。世界與萬物就在那里,可以直視、可以觸摸,可以仰止,可以湊近玩味。無論有沒有光的存在,萬物、世界就在那里……
一般人都認為攝影是 “光與影” 的藝術,而在攝影師的作品中,使用了反相的技術,感覺光與影是不存在的、或者也可以說,攝影是不存在的。畫面追求的是斑駁的夢幻世界,以及由幻象所構成的意象的影子。

作品簡介:
喧囂的城市,留給鳥兒一處寧靜的棲息地……

作品簡介:
張衛(wèi)星試圖通過一種不同于一般服裝陳列的平鋪直敘,誠懇地在一種有限度的空間感里虛實變化著純粹。你可以將它看作是肌理渾然天成的層次透疊,可以看作是點線面構成的處心積慮,或是明暗色階的調性取舍,抑或是真假夢幻由技術催生的前后關系……總之,這些不論在你定義里是 “復雜” 或 “簡單” 的童衣在看似平面忽明忽暗的起伏中改變了織物的物理特征,異化成了視幻的光影流體……

作品簡介: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匹自己的馬, 這匹馬和現(xiàn)實分道揚鑣, 與理想接軌。
潛意識的內部世界不再拘泥于形式的框架,是自由、純粹的表達方式,可以為人們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。最初,頭腦里并沒有任何的圖像計劃,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愕然發(fā)現(xiàn)投入情感太多的事物會時不時閃現(xiàn)在深層夢境中,在延伸的夢境幻想中,馬、昆劇、明膠蝕刻成了夢中的主角。
昆劇《南柯一夢》的故事情節(jié)和舞臺布景,明膠蝕刻工藝中銀鹽相紙經過藥水顯影后在紙面上自然形成的紋理,遠去的或走近的馬,這些熟悉的元素交替著出現(xiàn)在夢的空間,反復粘合。它們被放大、壓縮、扭曲、組合,之前彼此不相關,在夢中它們意外地被聚集在一起,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,意義不再那么重要。

作品簡介:
太極,是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產生本原范疇的代名詞,太極文化,由是而生。太極圖和太極拳分別是太極文化靜和動的標識?!短珮O》作品以太極拳為物化載體,把瞬間即逝的 “無形” 予以有形,用光影藝術詮釋了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作品簡介:
“道白” 系列作品選擇自然環(huán)境中的荒野為基本場景。這里的荒野不僅是物質意義上的荒野,更是精神意義上的荒野。在人的思想中,荒野有時是幽暗的,有時是燦爛的,有時充滿了恐怖,有時則是壯美。
可在我的意識中,它是超凡脫俗的圣潔之地。在這片圣地上,一個人可以漠視傳統(tǒng),漠視孤獨,漠視共鳴,可以盡情地放任宣泄,可以理清內在的精神混亂。它映照著藝術家個體的獨立意志,重構個體意識,建立了觀看現(xiàn)實的新維度。

作品簡介:
2010 年的某一天夜晚,那時我在云南怒江拍攝作品《素歌》,我們住的山村小屋停電了,黑暗中我拿著小電筒觀看白天拍攝的玻璃底片,電筒的光照亮了玻璃上的銀粒子。那些沒有被銀粒子覆蓋的暗部,是完全透明的玻璃,它們沉入了黑暗的虛空。電筒的光穿透了玻璃,影像擺脫了平面的二維空間,在另一個空間維度上生成了一個幻影。這類似于用放大機把底片投影在相紙上。光、底片、投影通常存在于暗室,它們們是制作一張影像的過程。當一幅影像作品最終懸掛在展廳的墻上供人觀看時,這個過程是隱去的,它是屬于作品 “背后的故事”。當電筒光照亮玻璃底片的那一瞬間,我看到了影像的另外一種呈現(xiàn)方式。
2014 年的秋天,我走入位于中國西北的一片曠野,這曠野誕生于億萬年以前,時間在它的表面布滿了消亡的證據(jù),現(xiàn)在,它如同燃燒過后殘留下來的灰燼,干凈而又純粹。我闖入了一個??菔癄€、地老天荒的夢境,我分不清這是遠古,還是末日。除了靜默地傾聽風聲,我用一個個 1/125 秒把它們復制到 4×5 相機的黑白底片上帶了回來,在暗室中將底片用濕版工藝復制在這些透明的亞克力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