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——展場對話精彩回顧
?李楠:
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是中國風景攝影一次非常重要的展示和展覽。
有人類以來,人類就在風景之中;有人類以來,人類就在不斷構建自己的風景。對攝影藝術家來說也是如此。中國風景攝影發(fā)展到今天,走過了 40 年,王達軍老師是見證者、親歷者和探索者。
作為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,我有一個特別深切的感受:都說攝影是光的藝術,但是看達軍老師的照片首先要適應的是黑暗,然后是光明。就好像世界誕生之初,整個世界慢慢從黑暗中浮現出來,光亮充滿了這個世界,人類方始有了觀看,然后有了攝影。
何為當代藝術?何為當代藝術精神?在達軍老師自己的攝影感悟里寫到,風景攝影在這里呈現的 “實” 已經不完全是客觀形態(tài)的 “實”,而更多的是觀念形態(tài)的 “實” 了。
?
一、嘉賓
王達軍: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顧問、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第八屆副主席。
鐘維興: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總策劃、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、法國法蘭西學院 “威廉·克萊因攝影獎” 評委會終身聯合主席。
那日松: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策展人、北京 798 映畫廊藝術總監(jiān)。
李楠: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學術主持、《南方周末》圖片總監(jiān)、資深圖片編輯、評論家、策展人。
林路:《景觀·山悟》王達軍攝影藝術展學術主持、上海師范大學教授、攝影專業(yè)碩士生導師、藝術策展人。
二、展覽時間和地點
展覽時間:2021 年 11 月 12 日——11 月 26 日
展覽地點:第二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主展場——浙江美術館。
三、對話摘錄(按對話順序)
(一)那日松:
因為疫情,展覽在很匆忙之中舉辦。但這個展覽仍然是高質量的,近年少有的風景攝影展。
王達軍老師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攝影家,一位在中國攝影界有資歷有影響力的攝影家,但他從來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。這次展覽,是他回歸攝影初心,重新思考風光攝影的當代意義的一個展覽。
達軍老師用了很長的時間給四姑娘山當地村民做了肖像的拍攝,也為當地熊貓保護區(qū)的熊貓做了頭像的拍攝。這正是他的理念,風光攝影是天地人,所有的自然景觀都是和人有關系的。
(二)鐘維興:
看到達軍老師的這些作品,我聯想到了杉本博司。杉本博司拍的大海系列,而王達軍老師拍的是山,兩個人異曲同工,藝術內在好的東西是相通的。
任何體裁任何門類的攝影本身沒有錯,關鍵是在這個領域里面你以什么方式去對待它,你能否與時俱進給它注入一種新鮮的有當代理念的表達,我認為《景觀·山悟》這次做到了。
通過對達軍老師所有作品的觀看和研究,我發(fā)現他最大的特點是原創(chuàng)性。每一位風光攝影師都應該堅持原創(chuàng)性,這才是藝術的本質。
(三)王達軍:
近 50 年的拍攝,我都是在進行景觀攝影的創(chuàng)作。對于我的創(chuàng)作,鐘維興先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當代藝術觀念深刻地影響了我。李楠老師給我寫了《面向當代的風景》,寫的非常準確。我不認為我是一個當代攝影家,我想做的是在堅持攝影本身獨有的藝術語言的前提下,又怎么不斷的否定自己,不斷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創(chuàng)新。
當代兩個字包含的一個意思就是一定要敢于否定過去的東西,一定要敢于創(chuàng)造一種新的藝術形象。
(四)林路:
如果把達軍先生的《月升》和亞當斯的《月升》作比較,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們在面對同樣的風景和主題時,如何用自己獨自的對生活對景觀的感悟,來表現對現實的重新改造。
達軍先生 40 年的拍攝不斷地在求變。他不是為了變而變,他面對風景的時候,一直在和自然做獨特的交流,感受自然帶給他的強烈震撼。他面對月升的時候和亞當斯當年是完全不同的狀態(tài)和信念。通過感悟,找到了自己對于月升的理解。達軍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,在自然中汲取了一種對于生命的理解,求變的方式和形態(tài)也就自然而然地盛放出來。
這就是他的作品能夠有個人風格的原因,他找到了風景攝影當中和自然溝通的重要的靈魂點。有了這個靈魂點,才有自己獨特的生存魅力。
這也給其他的攝影人提供一種可能性,面對當代攝影的紛繁多變,要找到新的突破點,重要的是沉下心來,通過自己對于社會、文化、美學的理解,找到一個溝通點,這樣的變才是有源之水,有本之木。
(五)李楠:
我們的生命與我們的藝術之間,像雪花一樣是聯袂起舞的。所有的藝術家和攝影家,為人類世界貢獻的不僅是美麗的風景,而且是風景背后我們浩瀚的人類心靈,這是永無止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