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讀照片丨國社之鏡·世紀光影——圖片里的中國 ④
時空巨變
天涯變咫尺,萬里架通途。
75 年來,從 “用腳丈量” 到日行千里,從 “見字如面” 到萬物互聯(lián),日新月異的基礎設施,改寫了神州大地的時空格局,讓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相連。
1954 年 9 月 6 日,我國自制的第一艘大客輪 “民眾號” 從上海離岸前往湖北宜昌,開始了它在長江上的首航。新華社記者 范杰 攝
點評:人群與客輪遙相呼應,活躍畫面。
川藏公路筑路戰(zhàn)士在怒江兩岸的懸崖陡壁上開山修路。川藏公路 1950 年開始修建。新華社發(fā) (李萬春、張加里攝)
點評:人物姿態(tài)生動真實,驚險的場景極具沖擊力。
2006 年 7 月 1 日,青藏鐵路全線通車。在青海沱沱河大橋橋頭,當地群眾歡迎從格爾木出發(fā)的 “青 1” 次列車。新華社記者 陳燮 攝
點評:哈達飛揚增加動感,畫面氣氛更加熱烈。
2018 年 10 月 7 日,復興號高鐵列車駛過北京永定門。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
點評:背景環(huán)境交代充分,黃昏時分的良好照明條件使畫面層次豐富。
1986 年 5 月,河南鄭州郵電局人工電話交換機工作大廳的接線員在緊張工作。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
點評:貫穿畫面的線條密集排列,營造出忙碌的氛圍。
2000 年 2 月,廣東東莞長安鎮(zhèn)一家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的女工。新華社發(fā)
點評:畫面細節(jié)豐富,現場光線對主體形成柔和照明。人物神情專注而堅定,仿佛在與時間賽跑,充滿力量和希望。
2016 年 5 月 24 日,在浙江杭州社會福利中心,一位老人通過智能養(yǎng)老機器人 “阿鐵” 與家屬視頻通話。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
點評: 老人姿態(tài)自然生動,與機器人的互動給照片帶來趣味性。
1964 年,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郵電局郵遞員周德文,肩挑郵件,奔走在苗嶺山區(qū),為當地群眾投遞書信報刊。新華社記者 王翼南 攝
點評:典型人物形象展現時代特征,光線充足,畫面簡潔,人物表情樸實真誠。
2020 年 1 月 29 日,一架中國郵政航空貨機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。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
點評:被攝主體遠近交疊,拉伸視覺空間,豐富畫面層次。
2024 年 2 月 5 日,在深圳大鵬新區(qū)南澳街道,豐翼無人機搭載著海鮮起飛,前往龍崗區(qū)的起降點。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
點評:以無人機的角度拍攝無人機,場景選擇別致,復雜背景交代充分。